反動的修詞


因為選舉,最低基本工資的議題,又開始炒得沸沸揚揚。

在新自由主義的論述之下,反對基本工資的調漲,主要可以分成下列三項。

在臺灣最常聽到的,調整基本工資,反而會危害大多數的勞工。原因是,當基本工資調漲了之後,資本家為了避免成本上升,所以他們只好減少員工的聘請數量,但基本工資調整,失業率也就隨之攀升,在勞工階級而言,整體拿到的錢,反而會比基本工資未調整之前還要少,因為,能夠有工作的人變少了。政府官員也是十分希望,勞工朋友能夠過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的可支配所得,但是,因為,調整基本工資會造成更多的人失業,所以只好忍痛不調整。

第二個說法就是,調整基本工資是沒有效果的,資本家總是會找到可以規避,基本工資法令的方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所謂的非典型就業,也就是部分工時,採用時薪制,或者是把大部分非核心的業務,外包給外包給,臺灣,特殊的,專門承接某些業務的公司,甚至是,俄會把,這些業務,發到國外去,結果在臺灣的勞工,反而連一毛錢都拿不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電話接聽的客服中心。

第三種說法是危害論,最有名的一本書,就是海耶克的邁向奴役之路。還有其後,也是海耶克寫的,自由的憲章。

福利措施的推動,只會造成國家体系的膨脹,進而影響人民的自由跟權利,公共行政職位帶來,各式各樣的無效率,跟侵害人們,原本人們的自由和破坯原來運作良好,供需平衡的市埸機制。干預了資本家,用市場價去聘請員工的自由,資本家只好轉移陣地,把生產設備跟資本,移到勞動力較便宜的地方去。

如果自由開放真的是那麼的重要,那資本家是不是應該?也要離開國家的保護傘,進入全球化的競爭呢?

國家為了保護大企業跟財團,訂立了產業昇级條例跟各式各樣的賦稅減免措施,理由就是企業賺錢的,自然能夠聘請,更多的本國勞工,然後,所有的國民,都能夠因此受益。

談到福利措施,必然會提到,工作道德議題,補助只會造成貧窮陷阱,兩窮人只會依賴福利金,而不思長進不想工作。

當補助的對象是企業的土地或企業應該繳的稅減免,就沒有所謂道德議題,工作倫理,補助的錢拿太多了,就不是長進,不想要研發,這考量。

所謂的自由,所謂的福利,在企業,跟在平民,甚至在最需要幫助的窮人,標準完全不一樣,但給窮人錢,窮人就會不想工作,但給企業錢,企業就能夠增加它的競爭力。

企業會大到不能倒,普通的老百姓,按照規則來,玩,這老百姓,遵守所謂的工作倫理,有求職意願的老百姓,就請你自求多福,多多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