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女性化, 原意應該是歐美國家, 年輕的媽媽離婚的意義,或者是年輕的爸爸去坐牢。所造成單親媽媽需要獨自扶養子女的現象。
不知道是誰?在哪一本教科書裡面,開始引用了這名詞, 教科書在一本抄一本以後,好似臺灣也有這個現象。
我不是社會學家,我被困在,車廂的末尾當中。
但是在臺北的公共空間裡。有眼睛的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無論假日或是非假日,街頭上,都是逛街的女人, 有獨自推著娃娃車,有三五成群推著娃娃車。但是旁邊有男性的,並不多,也就是爸爸缺席了。
街頭上推著娃娃車的女人, 多半打扮的還算不錯,
比較能夠認同的說法是, 在去工業化之後, 這個島上的產業,絕大多數都是服務業,服務業,的薪水偏低,而且偏好僱用女性進行情緒勞動, 女性多半從事服務業,而服務業的薪水向來偏低,於是,女生賺的錢,並不多。
但是去工業化之後的男性呢?
連薪水低的服務業,都很難搶到位置。於是,這個島上,這是低薪的女性,更沒有工作的男性偏多。
以前便利商店都是女生, 現在幾乎都是年輕的男生。很少女生,更少漂亮的女生。就算是有女生也是非常快的消失不見。
去工業化之後,減少了很多工作機會,而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原本男性在做的粗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女性的工資或許偏低,但是可相信更多男性,連工資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