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志賦(並序) 曹植
或人有好鄰人之女者,時無良媒,禮不成焉,彼女遂行適人。
有言之於余者,余心感焉,乃作賦曰:
竊托音於往昔,迄來春之不從。
思同遊而無路,情壅隔而靡通。
哀莫哀於永絕,悲莫悲於生離。
豈良時之難俟,痛余質之日虧。
登高樓以臨下,望所歡之攸居。
去君子之清宇,歸小人之蓬廬。
欲輕飛而從之,迫禮防之我拘。
原本今天打算寫學術的改革,
從原本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轉變成典範的轉移(孔德),
不過突然發現這篇被我放在預設值裡的文章,
我一時完全看不懂這篇文章再寫什麼鬼,
回憶中,我原本是用了跟年紀有關係的古文,
後來因為板友的抗議換成了這篇,
(我始終覺得鄉民是貶抑負面的詞句,如同白癡一樣的分類用語)
今天的我竟然完全看不懂,
可能我不能理解也不曾試圖理解曹植寫這篇殘缺的文章的脈絡和框架,
驚醒的是,在第三次閱讀之後,
並不是我想像中的看不懂,字義句讀方面我完全看得,
連著你家和你的小孩一起看,
更是清楚而深刻的痛。
我不懂得是曹植寫下時的背景和心情,而非我的。
我看不懂並不是因為忘記,而是我從來就不曾懂過,
如果就國文閱讀測驗那種拆解方式,
全文並沒有任何窒礙不可理解的文句,
我應該可以回答出九成以上關於此文解構後的閱讀測驗,
但是光"彼女遂行適人",就夠我震撼良久,
如果就國文選擇題的角度,適人就是就給了我以外的別人,
沒有任何不能理解的地方,
但是如果試著用曹植的角度,
身為曹操之子,何來"迫禮防之我拘"和"豈良時之難俟",
曹植的才高八斗,年紀輕輕就成名,何來"痛余質之日虧",
"時無良媒,禮不成焉"和 "思同遊而無路",
在行文的時候,
是懷念曾經同游過的美好回憶而今天卻因"歸小人之蓬廬"而無路,
還是同游只是個希望?
我不懂,
但是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已經被資本主義的世襲打槍,
很久沒有打字和寫作,
寫此文時先開了 FB ,想想可能不成文並不適合,
WP 應該不錯,但是EVERNOTE才是最適合的,
不過為什麼我在電腦裡找不到EVERNOTE呢?
那可是專業板的,
我已經多久沒有打字了?
想當初為了當個稱職的會議紀錄(PM ? 特助?)
我打字速度練的飛快,甚至還換了機械式的鍵盤,
那些東西到哪裡去了?
存在只是現在,過去是一片虛無,未來基於你自由意志下的選擇。
沙特可能會這樣回答我對於過去的困惑。
沙特應該也會建議曹植,
要不面對真愛,幹掉曹丕迎娶甄宓,
要不就是面對自己的無能,臣服於曹丕和他殘殺甄宓的事實,
“時無良媒,禮不成焉"
是完完全全的屁話,
你,曹植,這個存在,刻意放棄你身而為人的選擇權和能動性,
黃巢的不第後賦菊,才是存在的表現,
曹植你並非沒有選擇,你選擇了臣服又在洛神賦中靠么,可恥 !!!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