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共享經濟背後意欲夾帶的意識形態


目前當紅的共享經濟產業的主題和內容幾乎都能在PTT找到,

市值182億的Uber,共享的是汽車空位,PTT早有共乘板,僅分攤油錢。

目前市價破百億的Airbnb,更有歷史悠久且全球化的CouchSurfing,
PTT也早有發衝浪板,基本上免費。

在運作方法上絕對談不上破壞式創新,(同作者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才是經典)

應該連創新都稱不上,

在搭著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利人利己的雙贏模式,

供需雙方都賺點小錢的小確幸的論述包裝後,頓時成為顯學,

雜誌大小編和財經名嘴部落客、都很高興又有主題可以炒作了,

苦悶的startup找到了幸福的方向,

各種創投資金和禿鷹在社群和團購又有了可以套利的題材,

上面的人有人已經狠撈了一筆,有人匆忙進場要分一杯羹,

如同臉書/智慧型手機/線上購物已經深入並改變社會漢人的生活方式,

如功能論者莫頓所言,

種種事物必然同時帶來正功能和反功能,

事物存在必然有顯性的功能,也通常有隱藏在背後的陰謀,

但更常見的是非預期的功能,隱而不顯卻力量十足,

早已行之有年的閒置時空提供給有需求的人,

被經濟學者吹捧成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物盡其用又環保的糖衣下包裹著什麼東西,

又會有什麼非預期結果產生,

一杯水主義至少不收錢,

這麼值錢的東西,肯定不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