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 發表於2015-02-172015-02-17 by 林先生 李茂生 其實,我舉的例子中,最有趣的應該是魏導。 挖掘過去的歷史殘骸,在對比與關係連接下,賦予其新的意義,藉此企圖讓挖掘者與旁觀者得到救贖。 整個就是班雅明的歷史論述。這種論述的侷限性,何在?看看台灣與日本對這兩個片子的反應,或許就可以得到解答。 問題的重點在於讓「現在的人」得到救贖的企圖,而不是歷史的新詮釋,但是這個救贖的內涵是什麼卻是挖掘者所無法預測的。 或許我們應該說在挖掘歷史殘骸的時候,就不應該有任何的企圖,因為這僅是個對系統的刺激而已。 Sharing to ...分享到 Reddit(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 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 Tumblr(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 Pinterest(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以分享到 Telegram(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 Pocket(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列印(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即可分享至 Skype(在新視窗中開啟)更多分享到 WhatsApp(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 正在載入...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