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有同質性過高,太策展的危險。(鋪馬)
2014年12月29日 · 歐文 · 編輯紀錄 ·
好了,反正決定的事,也不會更改了。感謝大家的留言(笑)。
———————————–
當初是在Upenn的時候(2006),為了跟國外的同學交流而開設了臉書帳號,後來臉書在台灣流行以後,為了教學所用,開了刑法的粉絲專頁給大家交流,所以好友就多了起來。不過每年學生從南到北都破千人,臉書好友上限突然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而轉捩點是在出了兩本刑法的補教用書以後,我也不知道書會賣那麼好(第一年單本就破萬本,害我有點嚇死,畢竟書裡面一堆不雅用語),從此追蹤人數大增,再加上幾次社會事件的發言和新聞報導,每天就開始一直收到加好友或追蹤的通知,而意識到這件事之後,似乎就走不了回頭路了,於是索性把臉書變成公共論壇,趁機發揚在課堂上沒辦法說完的事情(政治、司法人權、勞工問題等等)。
————————————
但是把臉書作為公共論壇真的很累。首先,不同意見還是太少,而且沒有平等對話的空間與設計。我雖然用「必不刪留言」來吸引不同意見,但臉書的運作機制還是只讓類似意見的人比較有機會閱覽我的臉書,久而久之,雖然形成了一個幾萬人的圈圈吧,但是沒辦法再膨脹下去,而我的閱覽者,也都開始關注公共議題,總覺得再做下去,一來邊際效益不高了,二來我也不應該有什麼獨佔的權力(我一直很小心這一點,所以時機上不太喜歡奪走話語權),既然看起來大家都成熟了(應該吧,哈哈),我也該回歸生活了。
再來,當然就是維持公共論壇的成本太高了。把一個不是設計成公共論壇的地方當成公共論壇,有太多不必要的營運成本。犧牲自己原本社交的波文是小事,但是不斷地回文和回信變成很拖時間的事情(回信只回給一個人,回留言也很多人不會看到,寫成一篇新的通常也已經沒人要繼續對話)。人少的時候還可以管理、形成對話,但是當追蹤者已經到幾萬人的時候,根本無法形成一個正常有效的對話基礎。臉書也無法提供這種機制(臉書的預設就是資源不平等的溝通,否則怎麼吸引商業人士)。
————————————-
不過,在這段時間之內,還是認識了不少好友,而由於臉書的流行,過去的好朋友們也很容易地可以在臉書上聯絡,這一點當然還是難以放棄。所以折衷一下,帳號還是可以跟大家聯絡,但我不會把這裡當作公共論壇了。
已經有幾個有機制的公共論壇/網站正在醞釀,我想過去協助,而在這段時間之內我還是要繼續學習。希望自己在未來能夠更全盤性地看待社會議題,然後更全面性地提供修法的意見,現在的我能力仍然不足,當作公共議題的橋樑還算可以(補教界嘛,總是比較會說話),但深入公共議題的能力仍然欠缺。雙子座嘛,容易樣樣通樣樣鬆。
————————————-
剛好今年也快結束了,跟大家說個新年快樂吧,也感謝大家長期的追蹤,我不會忘記自己的初衷,就讓我們繼續在偉大的航道上各自努力吧!
撲馬 12/28/2014
同質性可取暖。(酥餅)
臉書的確比較容易聚集意見相近的朋友,這樣也很好,意見本來就相近的朋友之間還是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堅定,就算是互相取暖也沒有不行,尤其當你的意見在這個世界根本是微小到不行的少數的時候。
另外,跟你看法不同的人的反駁與挑戰也不見得就是多珍貴的意見,先不說那些邏輯明顯不通跟有閱讀障礙的的胡言亂語,有時候因為缺乏一些共同的前提,結果也只是雞同鴨講而已。
臉書真的沒有那麼不值得經營。
佛國喬 Puma Shen 張雜魚 Vatuei 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