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作為一種斷裂的儀式
#入土為安誰的安
#佛洛依德之哀悼與鬱症
#Žižek論五子哭墓
葬禮的輓聯雖然每每寫著「音容宛在」,但「宛在」所指出的另一個事實當然就是死者的音容俱已不在。
哀悼的運作機制,Freud認為當現實測試(reality-testing)顯示出所愛的對象已經不存在時,主體等於是被要求應當將慾力(libido)從他與對象物之間的牽繫中抽離回來。
布盧姆在〈陰間〉一章對葬儀所發的評論——「用拉丁文祈禱會讓他們[死者]覺得自己更重要些」
死者曾經做過什麼為何不會成為銘寫的內容?是不是因為死亡其實已經終止了死者在人際網絡中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我們關於死亡的措辭確實有以主動代替被動的傾向,透露出生者總試圖否認對死亡的恐懼。
屍體為生者帶來的恐懼是如何地不易驅散,因此即使勇於冥想屍體如布盧姆,還是不得不承認「蓋棺」的必要與重要。
@喬伊斯的大作非常人所能理解
http://homepage.ntu.edu.tw/~soeko/publication/funeral.htm
發自泰勒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