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111111111
社會工作12
VOL 3 增權
Page 127
主題七、鉅視取向之三:增權、倡導與優勢觀點
一、增權取向基本概念[去年觀護人剛好考了優勢觀點。]
(一)、增權的目的
增權/在字眼上常常與「使能」聯結在一起。
在翻譯上:又譯為
充權
賦權
增強權能
感覺上-像是微視層面? (心理社會學派)
增加他的權利/權益,微視層面的意涵-主要是在於:適應(社會適應的部份)/環境
掌握感
(用基變觀點)
要增強適應:
使個人-增強能力;
環境層面-降低阻礙,降低不平等
(或說:再分配,縮減階級間的差異性)
即使我們強調個體的適應面,我們仍可以在處遇的層次用微視鉅視進行操作。
增強權能也就有這樣的意涵,增強權能會有類似基變觀點的環境掌握感,可以
接受這樣的字眼。因為從人本主義的思維(脈絡)來看,是從功能論-問題派-
任務派,以至於現在的增權倡導取向,這些理論都會強調「優勢觀點」,只
是我們可以特別看到增強權能在優勢觀點中使用得更為明確。
請大家清楚:優勢觀點一起與這些項目放在同章節的理由。
既然強調優勢,而社會網絡也提到了優勢,也就是個人延伸出來的社會網絡;所以社會網絡也是屬於優勢觀點。
因此社會網絡的分析在增強權能中的應用:增強權能的雙重策略當中,明顯地其在微視、中視、鉅視當中都有其策略;第一:強調使個人有能力掌控環境使人有能力去適應;第二層次:中視的層面,使用網絡觀點補強,因為網絡是系統與網絡的結合、利用網絡來強化中視取向的優勢並補強鉅視及微視,網絡同時也在鉅視取向吸納了女性主義及基變觀點的概念。
增強權能整體而言:
微視層次
只要是人本主義取向,整個脈絡中都很重視案主自決與參與。(兩個
前提原則)
功能論的觀點:重視意志、強調正向的動機(問題解決學派很重視動
機)、給予希望(危機論)的感覺、或是案主欲求(任務派重視
之)的想望的概念。
中視層次
結合了社會網絡(所結合的點如下)
非正式的支持之的強化(其實,最早在提到危機派時
已經重視網絡分析)
正式支持連結(其實,系統論的脈絡一直都很重視;
不論一般系統或生態系統都很重視本部分;特別是
生態系統,其正式連結的部份是其主要的任務-生態
系統的重點包含了:多面向預估、與資源連結,其實
在本層次主要講的是外在系統:就是社區中的資源
據點。)
鉅視層次
基變觀點
重心在於
強調由結構角度看待,所以批評了社會問題個人
化;以對立觀點來批評。不過在此層次,基變觀點
很重視:意識覺醒、與社會行動的策略。
女性主義社工觀點
除了延續基變的東西之外,其實也多了女性經驗的分享;
相對應的:團體的策略,並沒有忽略意識覺醒與社會行動。
<大致而言,增權倡導取向吸納了上述的東西,所以定位為新综融的思維。>
Page 127
(一)、增權的目的:
1. 賦權(或增權):是要藉由社會中足以影響個人及社會團體的有力團體,藉由團體
<所以很重視團體的概念。>用特殊的策略以減少、去除、抵抗、和扭轉由強勢
團體所賦予的負向價值<所以,他會針對價值、或是針對壓迫的文化、權力層
面去反抗。>。依據社工辭典中的解釋是一個理論關注於人們如何掌控生活並
且以團體的方式獲得其利益,同時透過社會工作者尋求增強其權利的方法,以
補其不足。[第一個層次他觀注掌控其生活;所以他本身是相當人本的,也許
你會問,不是基變嗎? 基變並不否定人本、基變是激進的人本。第二個,以團
體的方式獲得利益,他是團體行動、很明顯地,就是鉅視取向。他與一般的團
體治療方式不同;他強調團體是一個行動單元,這樣來講,頂多唯有社區行動
團體、或任務性的團體才會有這樣的意涵,所以社區行動團體我們說屬有基變
觀點的部份]。透過社工者尋求增強其權力的方法<所以很清楚地主體是案主,
社工員只是協助>,以補其不足。
2. 增權(增強權能)理論的運用:將個人所遭遇的困境<傳統社工會用問題及需求
來看待。通常會用案主的觀點來看待。>與社會經濟的公平<代表他關注不平等
的層次,或者說被社會排除或社會中弱勢的情形。>之間,建立了關係。其提
供一個整合性的架構<很明顯地,這就是新综融!>來滿足受壓迫團體<雖用受壓
迫群體的字眼,但其與基變的角度不太一樣;請注意:基變核心角度注重-只注
重鉅視取向、只關注結構變革、只批評傳統社工、只看待福利國家的控制本質,
但他沒有團體策略、整合策略;仔細看,增強權能是整合策略,所以稱為新综
融,他是整合策略,而有兩個層次:第一-微視、中視、鉅視的整合;第二:理論
的層次當中,有屬於描述性的或是屬於偏重預估性(例如系統論)的理論;有
的,是屬於處遇性的或臨床性(像任務派)的理論;但增強權能已經把整個的都
吸納了,所以他是描述性、也是處遇性,這也是他愛考的理由。>成員的需
求。
[請注意:考試愛考的位置-第一名危機(注重短期處遇的特質)、再來是女性主義、再者是增強權能。]
整合的架構,它跨越了微視、中視、鉅視的整合,或說他是屬於综融的架構。
定義:
1. 賦權是處理在問題解決時特別的阻礙。
2. ***Webster定義成「給予權力或權威;給予能力使能,給機會」暗示權力能被給予其他人。賦權如同增加權力的過程,發展權力,抓住權力,或是促進權利。
3. 增強權能取向之社會工作定義<之前曾經提過,此處再提一次。>:助人專業方法是強調社會結構層面,提出挑戰。界定努力的方向,著重於授予案主充分之權能,協助案主能自我察覺(或意識覺醒)定義自以的優點和長處(就是優勢觀點!)並增進其分析資源的能力<當然包含環境掌握感的一個層面而已。>以形成解決問題之方法。協助案主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社會工作者透過與案主發展成為夥伴關係<do with或partnership。>破除階級上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階級上的差異指的是:通常社工員來自於中產階級,弱勢族群主要是來自低下階級;所以這是屬於:一般來講,整個社工專業要回應整個國家的主流價值,而主流價值是由中產階級來掌控;第一個:所以社工員、福利國家反映了中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及其意識形態;第二個:我們強調人本,人本的意思是站在他者的角度,或是說跨文化能力。回歸到VOL 1所講的跨文化能力,在意識型態當中重視去權威的概念;真正的案主中心或是真正的人本,所以在意識型態中去除專業權威、去專業主義!>以實踐為處遇主軸<由本句話可知此為臨床!所以增強權能會重視臨床>並強調從實務經驗中獲得思考與反省<他跟基變與女性主義相較之下,增強權能,更重視臨床、更重視實踐層面、更重視處遇面;再來他所使用的字眼,叫實踐,不叫傳統社工所使用的處遇!>
(三)面向:
2. ***定義賦權為一種處遇!(Page 127)所以:給予權力、增加權力、使他們(案主)有
權力,是一種處遇的策略、目標、或過程!<整個服務的過程就是:要增加他(案
主)的權力,擁有那個權力就是目標,我們種種的技術就是幫助他擁有權
力,這就是我們的一個策略>!
使那些與我們互動的人,更有能力,有能力針對個人利益,去改善、影響
生活空間。
Gitterman(是系統論的代表學者)。強調社會工作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就是:
生態系統用在個案工作上。就叫做生活模式>。他認為生態系統理論很符合
賦權取向。賦權提供生活模式的方向<這點是很確定的,也就是目標或策略
>。
使用在賦權取向特別的評估和處遇方法,是由生活模型的策略及精神結合
和構成的<葉師對此句話採保留態度>。
3. 權利也能從健康人格發展在面對壓迫時有能力去影響別人來看<所以從健康
取向而非病理取向來看;健康人格取向相對的是病理觀點或醫療觀點>。我
們通常強調的是:
病理觀點—-醫療取向
Vs.
優勢觀點—-健康(人格)取向
[大概是這樣的對立!所以其實,延伸下來的就是優勢觀點,增權倡導有優勢
觀點的核心價值。]
這包括自尊、自我認同、自我導向、和能力。臨床和政治的處遇<背後就是
微視和鉅視的策略>在發展這些特質時,必須挑戰內部和外部的障礙<變成很
容易有雙重焦點,需要想辦法去克服!>。當人們透過提高自覺,而被賦權去
達到他們所選的替代方法時,人和社區生活的壓迫才能被擺脫。
4. 社會工作實務,必須決定是否選擇與被壓迫者一起[或者說把案主與社工員上
下不平等的界線去除,也就是去除專業權威!在提到傳統社工時,都會Social
Worker是有能力的—-Client是需要施捨的,兩個代表了不同的階級及地位;
這不是站在一起的思維。]工作是<重要!>立基於社區的利益[第一個:社區就整
體來講,以一個機構的角度來看,是社區中的機構,所以機構必須要擁有資
源,你才能幫助案主或幫助弱勢團體;所以要強化你的機構,要取得需求者
的信任;這個過程中,你必須要擁有專業權威,獲得社區的認可。所以社區
工作者應該是以機構為據點的一種服務情境,以機構為據點,隱含了你有外
展的必要性、要改變等待人上門的思維;再者,當你提供給予信任的服務時,
相對的,你更容易得到組織或機構的信任、更容易吸納社區資源或捐贈的財
源,而擴展服務;所以整體的社區的利益就是機構的利益;不管這是私益,
或公益]而非自我的利益上<重要!>
[從而,基本上來講,不能只看單獨的個人,要從整體社區來看;個別案主的利益就是社區的利益,因為案主是社區中的居民,是無法切割的;機構是社區中的機構,那是無法被割離的!]
並且拓展可想像的可能性也就是超越了立即的問題解決而去傳播希望。<下列的話很重要!>賦權有兩個狀況是被需要的:
工作者有高的自覺{傳統社工中講:案主有問題、有需求,所以我們提供服務讓他
滿足;是否滿足,我們並不care;所以傳統社工講的是,案主
得到服務或問題解決。我們傳統社工認為,社工員,要有訓練、
要有能力;現在去除專業權威後,反過來,是要讓案主有權力,
讓我們社工去反思自己的定位,專業反思、反思性!不一樣了,
不是do with而是完全的平權了!幾個重點:1. 它是新综融架構
View original post 詳見內文:約88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