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騎上人行道、交大有環校機車道


騎車上了人行道:文明的進程

  • 當代的自由主義強調尊重個體(individual),每個個體都擁有一定的自主空間,人跟人之間就像有一條界線
  • 文明的可貴精神之一在於尊重弱者。從人類餐桌禮儀產生的過程來看[1],人們就是在一個公共空間學習如何以適當的行為、舉止與他人共處,而不會侵犯他人,甚且讓人感覺到自己行為的合宜、優雅,讓他人感到溫暖、自在。而脫離那些要吃他人口水、病菌,聽噁心言論、承受冒犯….的行為。

Medium上有篇圖文並茂的文章,描述了隱私權的從無到有,到今天己經強化成為一種無須檢驗,不用討論的真理。
『隱私權』是人權的構成要素,被法律所保障的,是法治序的一環,而『人我界限』恰是寄生其上的概念,如果寄生這個詞不合適,至少也是共生,或是邊界已經可以互相滲透的概念。

不知從何而來,進而成為一種意識形態,這概念十分相似於傅柯在『性意識史(第一冊)』的發問,『隱私』『界限』『你的空間』從近似於不存在,到具有物質性,主體性,小從花盆擺放,這是行人專用的人行道,違反者把錢交出來,大則如同俄國被土耳其打下來的飛機,如同國界或是我家,越雷池一步,格殺勿論,理直氣壯,說不定還可以訴之法律,殺人的子彈也請死者吐錢出來。

 

http://news.asiaone.com/news/singapore/homeless-no-more

  • 文末的連結中,有同是東亜不同兩個地方的homeless的照片,
    所謂的個體距離的思想,有明顯差異,所以『個體距離』不是被殖入,
    至少有被強化,男女授受不親,因為某方被視為另一方的財產。

    界線的主張,就是財産權的主張 ,也就是人行道被機車侵犯的主張。
    這樣的主張,誰有利誰受害,
    如同霍布斯著作『利維坦』對君主專治鐘,
    到奴隷被『強制』解放,到市民政冶(盧曼解釋為發現解放之後,
    前景更加悲哀,再粗魯的車主多少也會保養一下名下的車,
    成爲契約租賃的客體,似乎沒有終生簽約給領主好)。

    全球化之後,領主變成不在場的藏鏡人,再團結的工會也找不到抗議對象。

對「機車騎上人行道、交大有環校機車道」的一則回應

  1. 文末的連結中有同是東亜,兩個地方的homeless的照片,所謂的個體距離的思想,有明顯差異,所以『個體距離』不是被殖入,至少有被強化,男女授受不親,因為某方被視為另一方的財產。界線的主張,就是財産權的主張 ,也就是人行道被機車侵犯的主張。這樣的主張,誰有利誰受害,如同霍布斯,到奴隷被『強制』解放,到市民政冶(盧曼解釋為發現解放之後,前景更加悲哀,再粗魯的車主多少也會保養一下名下的車,成爲契約租賃的客體,似乎沒有終生簽約給領主好)。全球化之後,領主變成不在場的藏鏡人,再團結的工會也找不到抗議對象。

    Liked by 1 person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