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途中/语言的流亡才是精神的唯一家園,放棄了母語——哲學就是要創造一種尚無人講的語言。
~德希達
解體概要,我在博客來觀察了很久,似乎像是獨角獸一般
,孤獨的聳立在那裡,自別於整個消費世界的商品循環,完全被排除的資態存在。
解體概要,無意中在豆瓣中看到,評價的人數高得離譜,簡直不像是一本非主流的小書,書名偏離現代化精神中的秩序跟功效,內文又不是條列的整齊秩序,甚至連作者名字
都不符合現代豬眾之審美觀,明明不是華人。
在網路上有看到似乎文化部要統一書的定價,所採用的理由是,書本的銷售量連年下滑每況愈下出版社要撐不下去了,書的誕生最重要是作者,
經濟系統和行政體系不允許有手有腳的人,經年累月的在用字遣詞上面推敲。
人若不投入一個組織中做牛做馬,就是犯罪,政大搖搖哥即是借鏡,統一定價,對於出版商可能有害或有益,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但是對於作者而言,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幫助,於是出版社不斷重複印著百年孤寂或是小王子,紙本書作者成為臺灣最稀有的人種。
新的國家機器似乎只和資本機器鎖,政冶系統始終是個不會賺錢的系統,他手上的金錢,可以說是,全民行動之加總。
有一筆錢名字叫做天使,他是供新創企業用的,他的矽谷是利用想像力所創造,不管想像中的矽谷現在已經變成什麼樣子?有多少移去紐約或是德國?
更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軟體業需要龐大的土地,而且還需要全新的土地,作家其實跟程序員很像,都是把符號一個一個從鍵盤上敲擊,然後自己的bug自己解決,如果你真的在乎書籍的存亡,你的天使基金,應該有一部分移過來照顧作者,出版社的編輯薪水是不优,強過沒有薪水沒有盡頭的作者太多。
空間是所有生產的基本,無論你是要製造愛,製造家庭,製造產品,製造小孩,你都需要一個小小的房間,就如同賈柏斯是有車庫,島嶼整個陷入了無生產力狀態,你不去干預大地主滾包租公的偉大事業,不去算一算雙北現在有多少空屋,他們已經在那裡空置了幾年,書本只是書本,眾媒介之一,沒有比較神聖,讓他自生自滅是一種方式,正符合貴司新自由主義精神,吃飽太閑想介入也可以,你還記得「責任與判斷」這本書吧!
你的判斷是把所有的金錢,用各種神聖高貴的名義,宣稱花用在協助青年創業,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千百種無法詳細陳列的理由,都說是為了要補助「某種人」,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上,這筆錢永遠不會落在某種人的口袋裡。
長者都是弱智,所以銀行有特別的監控他領錢,在相對的另一端,現代化發達國家對待兒童有如對待從前的神經病,
用保護之名,行控制之實,
在,沒有很久以前的日不落國,窮人無異於瘋子,必須要跟神聖的資產階級隔離開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那個時候濟貧所的故事,現在兒童跟老人也跟神經病一樣,隔離在生活世界之外。
被共識所賜死的「社會死亡」狀態。
要協助島嶼上的人民閲讀,透過作者的培育更有力,「如果女人有一筆錢,跟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新的機器人,就目前看來,還是用,口中說幫助生物人,但是資金的流向永遠是法人,或許,你可以稱他仲介,代理,買辦,皮條客,地方公正人士,發錢專家所組成的委員會,社群網站。
人與人之間的中介物,就是景觀社會中的景觀,中介物使得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產生斷裂,進而呈現完美的分離,我們說的話總是衛星形態,
需要一個行星聯繫,所有衛星的運行才能夠繼續,行星就是真是IPHONE 7什麼時候上市,這類的主題。
最後拉回主題,兩岸對數字的看法,對於書本的欣賞觀點,可以扯出不小的差異,不同的角度,有的是欣賞它的容顏,有的就是偷窺。
最後重複重點,想要臺灣的書本能夠多賣一點,全球化的各種論述,本島衹能翻譯他人的作品,
沒有本土的言論,就不會有本土的文化,文化部的獎項,就只是獎項本身,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突破頒獎的那個時空,而延續下去,那只是一種儀式性的做法,作為我有資格拿年終獎金的依據。
生產最重要的是空間,
會閱讀書本的,終究是社會中的小群體,「統一書本的價格」僅可能使書本的價格,不再用瘋狂打折作為促銷,打折的時候,售價雖然比較低,但是購買人數,應該會比較高,
政府想要達成的事,是民眾的讀書風氣,還是出版業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