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斷裂之處,歷史呈現。
換句話說,我們平常說的歷史故事,就是過往生活中斷裂的地方,某一種規律沒有辦法繼續下去,平淡無奇的生活變得太過輝煌或是死寂毀滅。
舉辦公投,選擇脫離,必然是一種共同意志所造成的斷裂,新聞製造業者最需要的就是斷裂,如果出現所謂的太平盛世,天天風調雨順,老有所歸,壯有所用,家家夜不閉戶,雖然絕大多數的人是受益,但是對於某些寄生在悲劇上的生物,當生活世界不再斷裂,對於寄生物就是生活世界的崩解。
當我們想討論某個事物之前,第一個問題必然是:我們如何認知且辨別它?對於已經逝去而不可見事物,是如何再現,進而理解,對話,甚至於將它推翻。
講到這裡,在心中自然就隱隱約約的出現了一條食物鏈,最上層的高等生物之所以能在陽光底下總是意氣風發且神采飛揚,在夜間能夠翻雲覆雨顛鸞倒鳳,他們的力量和資源始終來自於供養,奉獻物來自於底層的千千萬萬百姓基本生活的匱乏與不足。
有名家認為,罷工會引發跟進仿效甚至不可知的蝴蝶效應,所以政府應以公權力速戰速決,否則只是勞資政,政府,三方均輸的窘況,這種情況絕對不是全體人民的福氣。
也有名家祝福畢業生,在所有的人眼睛看著螢幕的時間越來越長的時候,已經有多久不曾跟陌生人寒暄?又有多少次,只根據螢幕上的斷簡殘章,我們就大放厥詞評論。
另外終於有名家,說出了歷年來所有的統冶階級,都強調加入TPP或各種國際組織的重要性,似乎拿到門票就可以雞犬昇天。
不落皇旗想脫離聯盟並且孤獨自閉,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是加入幚派就可以左擁右抱及吃香喝辣,但是統治階級不在乎結果,或者説,領土之內充滿斷裂和分離,恰恰如其所求和召喚。
歐盟向心力量的衰退,整合力量不再,最簡單的原因:「整體經濟的成果,只集中在少數的國家」,於是南歐地區的債務越沉重,更顯出德國雖然也只是聯盟的一份子,卻顯得優越於整體。
力量不足者,開放整合的結局不必然是利大於弊,有可能反而是成為供養那個唯一勝利者。
金門大橋的失敗或者是桃園機場滑行道的失敗個案,挑出個案就足以推翻最低標?並且還可以再進一步去支持最有利標?
科學社群為了證優於古老敘事而創造了「科學方法」,科學雖然成功的描繪出敘事傳統的欠缺,但是自身同樣無法順利通過同樣的檢現,「斷裂」反而成為統治者口中現代繁華的日常景觀,反而那些原本理所當然的平凡接續,卻變得異常詭異。
所有的斷裂吞噬了人民的日常,消化成為統治階級和新聞平臺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