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簷底下~那些我無法理解的詞彙


其實我並不知道,
屋簷裡面的人跟屋簷之外的人,
分離已經多久,

我現在再怎麼努力回想,
除了那天那位來自屋簷底下說客之外,
我完全想不起任何臉孔和聲音
那個是真的是曾經生活在屋簷之下。

也就是我生命當中,
即使所有擦肩而過的人都算進去,
我依然沒有能力找到隨便一個
明確的可以說服我自己,
那些關於屋簷底下生活的各種描述,
應該是真的因為有那麼一個
曾經生活在那個地方。

太多的東西先與我的存在而早已經存在,
所有理所當然的都無比可疑。

Inbox Zero之所以值得被宣導或是實踐,
乃是因為太多的人的Inbox 累積了過多的外來物,
甚至連標題都沒有在視網膜成像過。

用你的膝蓋想一想,
Inbox Zero 的實踐是什麼樣的景象?

Inbox 在實質上並無異於所有你在尋找的To-do list 或是 check list,
所有你能分類的,
恰恰如同所有你所關心的平等和人權。

哪些項目成為你所熟知並引以為傲的文明與進步,
恰恰踐踏過你在乎的平等與隱私或是自由意志。

普遍的自由成為不可能的追求,
越是嘶聲力竭的招喚所謂的 Equal Pay
結果來的是奉「所得替代率」為圭臬的年金制度。

他們奉/規律之聖名,
理由完全基於憲法的並優於整部憲法的「比例原則」,
確保了不平等的階級制度是可以持續的。

他們要改革因為預期會破產,
對其「初衷」刻意的視而不見,
為改革而改革,
自然步步正義且正確。

富貴從來不是來自風險,
富貴被豬眾定義為景觀的積聚,
放棄主體性為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