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比三家更吃虧 (Useless survey and competition)


引用自:

叛離、抗議與忠誠

Exit, Voice, and Loyalty

假如企業失去老主顧,
還能招攬到新顧客,
那麼無論品質以及需求彈性是高或低,
個別企業都不會因消費者的叛離,
而有任何收益損失。

但是,產品品質都下降了,
為何還能吸引得到新的客人呢?

試想:
在一個行業裡,
各家企業的産品的品質都下降了,
下降程度不一,
但是各家的品質的差異並不大。

因此,
每家企業會增加一些對其他企業不滿的
顧客,
但也同時流失部分老顧客到其他競爭對手那裡。

於是,
在這種狀況下,
消費者無論事前做了多少功課,
或是曾經教過多少的學費,
在這樣的情況下,
任何努力都注定了用心良苦卻成空。

如同項羽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或是鬼島豬眾的翻轉色盲。
徒勞無功,
越做越錯,
貨比三家吃了污,
貨比五家吃大虧。
rv-ak035_hirsch_dv_20130322181849

 

 

悲劇與鬧劇


翻閱過卡夫卡寫給他父親的家書
再回頭去複習,
傳統的中文世界中,
那三篇讀了以後應該要哭泣的文章,
淚點再低的也找不到哭泣的理由。

2018-04-10 01-50-20 Aurora Light Trails.   This is my longest star trail to date…   Flickr - Google Chrome.jpg

為什麼無感而不哭泣呢?
是因為在我們擁有了社群媒體,
在其中看過太多複製再複製史密斯了嘛?
還是因全球化,
讓島嶼豬眾面向南方的同時,身體卻不停的飄向北方,
ADD使我們擁有了超越古人的國際觀?

致死之病當中提到絕望有三種形態,

整個島嶼的狀況早已經跟齊克果的致死之病一樣明確,
但是那些令人不忍直視的現實,
究竟是悲劇或是鬧劇,
一萬個小時的努力有可能對抗鬧劇的侵蝕嘛?

 

 

 

 

 

The Doctor’s Dilemma 


The theme of the play remains current: in any time, there will be treatments that are so scarce or costly that some people can have them while others cannot.

Source: The Doctor’s Dilemma (play) – Wikipedia

我們先把這個故事所有假定背景都視為『先驗』的存在,
同時把任何有交易價值或使用價值的物質,
(可以且唯一可以救命的藥物、醫師的技術、時間。。。。)
都看成跟(Ark of the Covenant)一樣神聖而稀少,
具有專屬一身性,同時無法被複製,不可能共享或切割。

我們承認了這些假定以後,
很難不再向前一步探問,
『專業能力』為何沒有他人能夠例外擁有?

而面臨如果不是「得到某專家的青睞」那麼就是「死亡」的人數,
必然大於『醫師的選擇』,
為什麼有人無法接近,有人甚至跟本不知道醫師的存在?

最後,
國家機器所認可的人,
才有可能成為蛇杖的傳人,
具有救命能力的專家,
如果沒有蛇杖的話?

他要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