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很久的從前,
協作(collaboration)是絕大多數自稱自己是效率工具的app,
非常强調的功能,
可能是因為通訊軟體和社群網站大行其道的關係?
例如:
寫筆記的 evernote,
也突然多了 work chat,
價格表也多了一欄要價不菲的企業版。
但是莎士比亞的妹妹,
如果也有自己的房間,
唸英國文學的就可能又多了好幾門課,
因為目前新聞的內容,
無異於街坊鄰居三姑六婆的耳語流言,
加上播出時間長度限制、有許多觀眾有好幾天沒看新聞,
為了昨天沒有看電視的人考量,
所有的新聞不用先閱讀前情提要也不需要先備知識,
就要讓你可以看得懂,
面對市場,
收視率的高低,
整個新聞工作團隊就是薪水的高低,
有沒有飯可以吃,
總是比觀眾看到了什麼來得更加重要,
於是所有的行為都向市場靠攏,
而且必須要長得很像,
方便不小心按錯台的电視人,
也能夠無縫的銜接看著電視吃便當,而不會覺得突兀奇怪而食不下咽。
所使用的文字跟詞語必須力求簡單明瞭又聳動,
只要夠抓住你的眼球,
讓你暫時忘記了遙控器的存在,
遙控器在手上總是讓我們產生了自己是這塊領土上的主人,
我們生活在自由世界的種種幻覺。
當我們習慣了電視新聞,
於是我們的說話的用語,
思考的邏輯,
對待事情的態度,
全部都變成了近次於電視的存在,
也就是說我們小時候被稱作「电視兒童」,現在長大了,我們已經變成了堂堂正正的「电視人」。
在法秩序的統治下,
為了得知朝令夕改的法條修正,
電視新聞從此有了神聖的名義。
在進步的科技島上,
「電視人」變成了「臉書人」,
作為一個「臉書人」,
最習慣的媒介是卡片,
也就是說不是卡片型的東西,
「臉書人」視神經很有可能因為陌生加上不習慣,
自動自發的把它過濾掉,
你的大腦不習慣長得不像卡片的媒体所傳達的消息,
於是視若無睹一點也不奇怪。
為了隱私的考慮,
為了权限的容易設定,
並且同時具備可以假裝在工作的神聖名義,
Trello 的每張卡片,
或者長得很長很長的卡片(aka:列表),
甚至是整個看版,
非常適合「臉書人」用來當作
論壇,
右上角的鈴鐺就是老闆鍵,
詳細的操作步驟,
member + subscribe。
同時可配合@和#的使用。

想一想其實就跟wordpress的reader右上角的提醒,幾乎一模一樣。

可能有人會看到這裡,順便提醒一下,應該已經申請了(.blog)
的這個頂級網域的網址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