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一再重複閱讀和朗誦的格言,
通常有著工整而強硬如鋼鐵的格式,
外加上可以隨人、隨興、隨喜抽換的部分,
那些漂亮的句構配合上日久成自然特質,
使得那些話語可以穿梭時空,
無入而不自得。
就像整個島嶼四處竄流卻永無立錐之處的正義,
就像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變身成"自己的OO自己X“,
填充在每個失去社會學的想像的孔隙中。
容易地解釋了過去的離合悲歡、
掩護了正在進行中的倒行逆施,
並且把隨機性的未來,
轉變成了從前某人的先見之明,
或是哪個人的罪該萬死。
回想韓愈〈祭十二郎文〉中的:
「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
有史以來,
沒有哪個英雄可以替自己歛棺。
又如荀子勸學篇中,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一直到
「君子慎其所立乎!。」
很容易理解
「思食不可濟其飢。」
也不難明白望梅不可能真的止渴,
沒有哪個能人異士真的可以用愛發電,
為了什麼要提倡光合作用是人的能動性,
真的沒有人左右的了我那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夢想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