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敘事的繼承者


在啟蒙時代之前,對未來感到迷惘害怕的時候,
祈禱(燒香拜拜)給了人們過完今天的勇氣。

而那些神話故事,或許可以理解成父母的代禱,
作為抵抗無可奈何的寒冷飢餓的唯一手段。

越是底層,祈禱越是慎重,即使壽命依然遠短於統治階級。

但是沙特的自由太過沉重,而且所有謀劃注定結束在孤獨和無意義,
清空腦袋,放棄自由,侍奉上帝,
失去主體性而被化約為豬眾,
生活的像貓空纜車,
在死之前未必會後悔,
一生活得渾渾噩噩有如活屍也不見得不好。

更重要的是在啓蒙之後,在全世界除魅,豬眾轉職成經濟人和理性人之後,
我們有了經濟學但失去的不只是燒香拜佛的權利,
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奴隷權,
不但沒有成為主體,連活屍都作不成了。
連祈禱,卜卦,燒香的自由都被迫失去。

經濟且理性的現代人,困惑的時候只能看WEF,
看完之後比閱讀有矛盾的經文,燒餅歌推背圖,還要無力,。

唯一可喜的是,十日談或是一千零一夜的大敘事,不會消失,
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只要還在,
地球就一定一堆問題,
虎姑婆就不會消失。

wp-1471535971736.jpeg

【老頭的回應|好在已經死了】


他們的努力越像無望的挣扎, 就越是讓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失業者運動 布赫迪厄《防火牆》 你有多少把握逃離「老頭」? 你買了彩卷, 就不會是「老頭」了嘛? 你的想法不也跟村上春樹一樣? 终生不買彩卷, 就不會是「老頭」了嘛? 你難道不覺得, 貨幣跟癌细胞一樣? 你说你才 on board? 意思不就等同叔本華的 「悲劇才開始」? 不是健身又長的帥, 你就是「CEO」, 即使十多年没看电視, 不代表就不是「电視人」。 至少我的壯年恰在雷根之前, 入土之後, 臉書才佔領社交, 全世界之人都只有一個朋友, 中心之外皆分離, 至少我活过「258」年代, 没有app, 但是有人有公共空間。 HHHAAAAAAAAAAA

透過 老頭|好在已經死了 — 島上最美的景觀